2015年8月2日 星期日

那些年,看過的閒書

﹙001﹚開場白

從1980年代初,在一家報館工作開始,閒書便越積越多。
那些年,香港經濟尚算不錯,出版事業蓬勃,舊書店不少。
我們副刊有一個「讀書」版。
本地大型出版社,每有新書,便寄來一兩本,以供推介。
有時候,一天便收到三、五本。
短短幾年,手邊的書刊便堆積如山。
搬了幾次家,書籍「流失」不少。
後來,「謮書」版「摺埋」了。
香港的出版社,亦如「大江東去」。
收到的書,越來越少。
下面要介紹的,很多是八十年代的書刊。
有香港的,也有內地的。
有作者和出版社的贈書,也有自己從書店購買的。
都是那些年,自己看過的閒書。



↑1980年代初出版的《開卷》雜誌。

﹙002﹚開卷有益

第一本介紹的,是當年愛看的《開卷》雜誌。
《開卷》的主編是李文健。
李文健在香港以筆名「杜漸」為人熟知。
杜漸曾任《大公報》編輯,被友人封為「書痴」。



↑《開卷》月刊的「開場白」。

﹙003﹚系出名門,多產作家

《開卷》創辦人李文健,十多年前已退休在加拿大專習繪畫。
昔日的「多產作家」杜漸,已沉寂多年。
過去,他鮮少提起自己的背景。
李文健原來是潘達微的外孫,香港名醫李崧之子。
潘達微是興中會成員,也是黃花崗之役的策畫者之一。
起義失敗後,黨人屍骸曝野,潘達微冒生命危險收葬烈士遺骸。
革命成功後,潘達微不求聞達,從此身退。
「書痴」杜漸,年前寫了一本自傳《歲月黃花──三代人的求索》。
將一家三代投身革命的過程與心境,留下歷史記錄。
該書已在香港出版。



↑早年的「香港掌故」。作者葉靈鳳,香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知名作家。

﹙004﹚葉靈鳳《香島滄桑錄》

葉靈鳳(1905—1975),原名葉蘊璞,曾用筆名葉林豐、佐木華、秋生、霜崖、秦靜聞、秋郎、亞靈、臨風、雨品巫、曇華、L.F.、柿堂、南村、任訶、鳳軒、燕樓等。
江蘇南京人。
十多歲時曾進上海美術專門學校學習。
1925年加入創造社,開始文學創作。與周全平合編《洪水》半月刊。
1926年組織文學團體幻社,與潘漢年合編《幻洲》半月刊。
1928年創辦《戈壁》,又主編《現代小說》和《現代文藝》。
1930年加入左翼作家聯盟,1931年至1934年與穆時英合編《文藝畫報》。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參加《救亡日報》工作,後隨《救亡日報》到廣州。
1938年廣州失守後到香港,從此在香港定居,直到1975年病逝。
《香島滄桑錄》1989年5月由香港中華書局出版。
《香島滄桑錄》等收錄的文章,皆葉靈鳳在香港報章撰寫的專欄。
葉靈鳳可說是香港五、六十年代的掌故專家。



↑葉靈鳳(右)、羅孚惺惺相惜。

﹙005﹚葉靈鳳,香江緣

中日戰爭爆發後初期,葉靈鳳於上海參加由夏衍主持的《救亡日報》工作。
其後上海淪陷,隨報紙遷至廣州。
1938年以後在香港定居。
1947年起於《星島日報》撰寫〈香港史地〉專欄,有系統地介紹香港歷史和方物知識。
1958年由中華書局出版《香港方物志》。
遷居香港後,葉靈鳳亦發表讀書隨筆,曾出版《北窗讀書錄》、《文藝隨筆》、《晚晴雜記》等著作。
1960至1970年代於香港《新晚報》撰寫〈霜紅室隨筆〉等。
1975年病逝。
其後由絲韋(羅孚)為中華書局編輯整理葉靈鳳三本著作《香港的失落》、《香海浮沉錄》和《香島滄桑錄》,合稱「葉靈鳳香港史系列」,1989年出版。



↑葉靈鳳一家攝於港島羅便臣道家門外。葉靈鳳其中一位女兒是堂主數十年同事,現為報館主筆。

﹙006﹚葉靈鳳,香港史系列

葉靈鳳,最早一批研究香港歷史的文化人。
上世紀四十年代年開始在《星島日報》開闢「香港史地」專欄,依據實地調查和豐富藏書資料,以獨到角度寫下大量有關香港「失落」(成為殖民地)的經過、著名「海盜」張保仔事跡以至香港方物等文章,開創了「香港學」研究寫作的先河。
「葉靈鳳香港史系列」共五冊,收錄了葉靈鳳有關香港研究的文章,尤其是開埠前後、鴉片戰爭那一段時期,甚具學術價值。 
下面簡介系列中的五本書:
《香港的失落》收錄香港島為英國割佔前後、開埠初期、二次鴉片戰爭及租借新界有關的文章。通過這些探索性的文章及書介,葉靈鳳為大家逐步解開香港的「失落之謎」。
《香島滄桑錄》所收錄葉靈鳳研究香港史的文章,題材主要分兩類,一是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後早期的社會現象(如「大笪地的痛心史」),二是考證英佔以前香港的山海史實(如宋末二帝在香港留下的種種史蹟)。
《香海浮沉錄》收錄了三十五篇有關香港由開埠到二十世紀初的法政歷史的文章,早年的香港華洋雜處,政法制度一時未備,於是諸如「全港英人中毒事件」、「顧利臣街的警匪大槍戰」和「大難財標參的故事」等令人嘖嘖稱奇的事件,遂層出不窮。
《香港方物志》的文章記述的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香港風物。葉靈鳳將香港的鳥獸蟲魚和若干掌故風俗,運用自然科學知識和民俗學知識,將它們與祖國方面和這有關的種種配合起來,這裏面有科學也有傳說,用散文隨筆的形式寫成。
在《張保仔的傳說和真相》中,葉靈鳳旁徵博引,以客觀沉著的態度去挖掘晚清時期的大海盜張保仔的種種真相。



↑《香港二十年目睹怪現狀》,高雄(三蘇)著名的都市小說,1970年代出版。

﹙007﹚高雄(三蘇)《香港二十年目睹怪現狀》

《香港二十年目睹怪現狀》是高雄(三蘇)著名的都市小說,出版於七十年代。
三蘇賣文為生,除了寫怪論,也寫雜文、都市小說。
他的筆名除了三蘇,還有旦仃、經紀拉等。
他的都市小說也出過單行本,如《天堂遊記》、《經紀日記》。
兩書皆出版於五十年代,前者筆名旦仃,後者筆名經紀拉(經紀拉其實是和梁厚甫共用的筆名)。
順便說一下「三及第」怪論。
在香港寫「三及第」怪論,早期有金牙二、依挹等。
繼由梁厚甫、三蘇等接棒。
三蘇由四十年代一直寫到八十年代。
論文采,也許各擅勝場,但論產量,三蘇首屈一指。
三蘇之後,又有個哈公(許國),寫了一段時間。
哈公本來搞電影,後加盟《明報》,任出版部經理。
三蘇有一次跟金庸抬槓,結果「劈炮唔撈」。
《明報》的怪論專欄,由哈公披甲上陣,亦似模似樣。
沒多久,哈公因金庸抽起他的文章而罷寫,再由祁彈接棒。
祁彈即徐東濱,他雖寫過不少怪論,但畢竟不是廣東人,「三及第」非其所長,故失色多也。
後來,祁彈怪論也「摺埋」矣。 
三蘇怪論甚有影響力。
一九七六年地鐵施工,出了個宣傳口號:「香港地下鐵,為你而建設」。
不知金庸受了甚麼刺激,在明報社評指「地下鐵」一詞是日本語,用日本語命名香港的運輸工具,實為文化侵略,亦是極大的侮辱。
三蘇也撰文力撐老細,一時引起大家口誅筆伐,甚至連抗日戰爭、民族大義也扯上,大有新舊帳一齊清算之勢。
日資的地鐵公司倒從善如流,將口號改為「地下鐵路,為你建造」。
一場風波才平息下來。



↑《六十年代青年作者群像(1960─1969)》,李洛霞、關夢南編。

﹙008﹚1960年代:香港作家群像

這是李洛霞、關夢南編的《六十年代青年作者群像(1960─1969)》。
圖中可見靚仔作家依達的流行小說:《蒙妮坦日記》。
流行小說跟嚴肅文藝過去壁壘分明,這本「群像」可說是把二者共冶於一爐。
當中,不少小說作者已是今人心目中的詩人矣。
這些當年的青年作家,不少都已謝世。
吳羊璧是報壇中人,他早年主編的《書譜》不乏忠實讀者。
我早年也藏有幾冊《書譜》合訂本。
蕭銅是嚴肅文學作家,後來死於火災。
張君默早年在《明報》寫的專欄「粗咖啡」結集出版了好幾冊。
李怡在1970年代創刊《七十年代》,銷量不俗。
後來在灣仔開了一家號稱香港最大的中英文書店。
野火,本名胡振海,小學校長兼中文老師。
胡振海結集作品有《風雨故園》、《野火集》。



↑《名家翰墨》,第11期封面,啟功《竹石圖》。

﹙009﹚《名家翰墨》

說起《書譜》,讓我想起另一本印刷精美的雜誌。
許禮平主編的《名家翰墨》。
許先生乃大藏家,交遊廣闊。
認識不少書畫名家。
當年,小弟有同事馬國權,擅隸書、篆刻。
專攻文字學,編「藝林」周刊。
許禮平與馬國權老友。
知道小弟也好書畫,每月也贈我一冊。
前後送了我十多冊,大手筆也。


﹙010﹚「印人」馬國權




報社同事鯉魚門郊遊合照,約1982年。
左二為馬國權,右四是堂主。
左一周先生,留學法國,比較文學博士,晚上在法國文化協會教法文。
他跟馬公等人都走了,舊照片讓我想起當年不少往事。 
馬國權1979年從廣州來香港,任報社撰述員,主編「藝林」、「文采」、「讀書」三個周刊。
他是1960年中山大學古文字學專業副博士研究生畢業,師從容庚教授。
馬先生擅篆刻,為杭州西泠印社理事。
馬國權出版過多部著作,《近代印人傳》是其一,凡一百二十三傳,二十餘萬字,收印八百餘,民國以來重要篆刻家史事皆萃於此。
馬公晚年退休後移居加國。
後返港於中文大學任研究員。
2002年4月因腦溢血病逝。

(「那些年,看過的閒書」,之一)

12 則留言:

  1. 樓主對曹聚仁文字有沒有關注?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小弟出道時,老先生已仙遊矣。
      家裡好像有他的書,找到了便介紹一下。
      印象中,有一本「三育」版的《國學十二講》。
      前文提及的羅孚,跟曹聚仁甚為老友。
      都是魯迅的鐵桿粉絲。
      二人合編過一本《知堂回憶錄》,遲些再補充幾句。

      刪除
  2. 知名作家葉靈鳳聞名已久,初時以為他是女性。
    三蘇,原來是知名畫家高寶女士的兄弟。三蘇的怪論在六、七十年代好像也很盛行。

    回覆刪除
    回覆
    1. 鳳、華、芬等,皆難分男女。
      如陸小鳳、徐小鳳是也。
      高寶是三蘇(高雄)之妹,猶如亦舒乃倪匡之妹。
      都是天才「兄妹班」也。

      刪除
  3. 據說鳳是雄,凰才是雌。後來無人再去深究了,女孩子多取名阿鳳。
    華是花的古字,華亦才華。中原華夏也。男女孩亦有取名華字的。
    「華」亦是一姓氏,但不讀華、花,要讀"話"音,如:華國鋒。相信這些堂主早就知曉了,不需我多說哩。
    倪亦舒的小說不知你可會看,覺得它幾有特色。

    回覆刪除
    回覆
    1. 堂主客氣了。題外話:知堂主與葉靈鳳的女兒共事數十年,可有擦出愛火花?
      得閒講吓啲埕埕塔塔,以享閣下的多年網友都好吖。
      俾機會你盡訴心中情啦。

      刪除
  4. 中報一開始, 細佬就供應印刷物料俾佢地, 因為車房人馬一樣係明報撬過來, 事後孔明, 一見那位老細, 直覺係一個局! 胡老總中咗招, 跟老友講, 小心, 冇幾耐,見到胡先生已經...無乜癮, 唔夠春秋, 玩完! 細佬收數快, 冇乜對唔住所服務公司, 講起嚟, 白頭宫女了!

    回覆刪除
  5. 報社同事鯉魚門郊遊合照,約1982年。~~~~~哈哈, 死靚仔一個! 騎騎!!!
    講真, 堂主當年風華正茂, 鶴立乜群, 一睇, 此子將來肯定不凡!!!

    回覆刪除
  6. 李怡在1970年代創刊《七十年代》,銷量不俗。後來在灣仔開了一家號稱香港最大的中英文書店。---版主,後面兩句是真的嗎?是在哪年份開的?

    回覆刪除

苦戀,愛群道

走畢藍塘道,轉入寶雲道。 一路走走拍拍。 看看腕表,已近中午。 全程走完寶雲道,下午便來不及上班了。 於是來個折衷,從寶雲道中央的小徑下山。 走至山腳,發現前面就是熟悉的愛群道。 驚喜的是,一路都是開滿花的苦楝樹。 頭頂是花,腳下也是花。 四野無人,獨享花花世界。 不妨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