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早流流眼光光,索性拎起相機。
走落街,向左走。
從北角一路向西,經過老銅,走到跑馬地。
沿路見有「美景」,舉機即拍。
三粒鐘後,略有攰意。
買兩隻豬仔包,返工去也。
↑途經昔日的皇都戲院,一定要影番張,雖然未瞓醒,影得歪歪地。
舊年四月,皇都戲院正門大型浮雕「蟬迷董卓」重見天日,引起不少關注。
「懷舊香港」有必要在此囉嗦幾句也。
一個甲子前,皇都戲院稱為「璇宮戲院」。
「璇宮」果真有型有款,其屋頂「拋物線型飛支架」造型,在亞洲區空前絕後。
大門口上方的浮雕「蟬迷董卓」,更是非一般的藝術品。
↑1950年代的皇都戲院。據講,張愛玲住北角嗰陣,都嚟過睇戲也。
「蟬迷董卓」浮雕出自中國當代畫家梅與天之手。
梅與天擅長將中國筆觸融入西洋畫風格,作品大受美國市場歡迎。
「蟬迷董卓」構圖繽紛熱鬧,與旁邊線條簡約的四方框緣對比強烈,拼湊出豐富有趣的視覺效果。
令人更堪玩味的,是「蟬迷董卓」的選材。
「蟬迷董卓」乍看是引用《三國演義》中,司徒王允派出義女貂蟬色誘董卓的故事。
但梅與天「劍走偏鋒」。
在他的刀下,出現的竟是「聯合國」嬌娃。
↑皇都戲院屋頂「拋物線型飛支架」造型,有型有款,在亞洲區空前絕後。
↑皇都戲院屋頂「拋物線型飛支架」造型,在亞洲區空前絕後。
↑皇都戲院屋頂的「拋物線型飛支架」,是本地難得的「建構主義」建築。
「蟬迷董卓」浮雕的中心人物,是一位希臘女神。
她手執七絃琴,在放懷高歌。
圍繞在她前面的,是緬甸、泰國的舞姬。
代表着東南諸民族特有的土風文化。
此外,還有一位表演芭蕾舞的女郎。
代表西歐典雅的舞蹈 ……
嘩,將東西佳麗套入中國傳統故事,連貂蟬都被「希臘女神化」。
唔單止氣魄萬千,而且表現出世界大同,非常「河蟹」也。
↑皇都戲院大門口上方的浮雕「蟬迷董卓」,出自中國當代畫家梅與天之手。
↑國都廣場。昔日是北角著名的國都戲院,位於北角大強街5號,1965年7月30日開業,1995年8月結業。
↑晨曦。北角,炮台山。
↑樹影。北角,炮台山。
↑銅鑼灣,天后廟道,庇理羅士女子中學。1893年獲猶太裔慈善家庇理羅士(E.R Belilios)捐資建校。
↑銅鑼灣,天后廟道,向東望。
↑銅鑼灣,天后廟道(前)與皇龍道交界。
↑銅鑼灣,天后古廟。銅鑼灣天后廟原本建於海邊的高台之上,背靠炮台山,面向維多利亞港,先在道光甲辰(1844年)重修,至今仍保持着同治七年(1868年)第二次重修時的面貌。
↑鬧市中的古廟。銅鑼灣。
↑晨操。銅鑼灣。
↑春天裡的紅葉。銅鑼灣。
↑紅棉綠蔭大藍天。銅鑼灣。
↑車輛稀疏的高士威道。銅鑼灣。
↑高士威道的行人天橋。銅鑼灣。
↑高士威道,從行人天橋上向東望。銅鑼灣。
↑高士威道,從行人天橋上向西望。銅鑼灣。
↑花展過後,維多利亞公園。銅鑼灣。
↑聖保祿學校旁的銅鑼灣道,銅鑼灣。
↑聖保祿學校旁的禮頓道,銅鑼灣。
↑銅鑼灣,高士威道(遠方)與禮頓交接處。右側為聖保祿學校。
↑香港島,跑馬地,黃泥涌道。香港開埠初,此地為河水流入大海的河涌。
↑香港島,跑馬地,黃泥涌道。
↑香港島,跑馬地,黃泥涌道與連道交界。
↑聖瑪加利大堂(英語:St. Margaret's Church)是香港一所天主教教堂,是東方第一所以聖女聖瑪加利大(英語:St. Margaret Mary Alacoque)為名的教堂。
↑聖瑪加利大堂位於香港島跑馬地樂活道2A號,由「宗座外方傳教會」建立。
↑聖伯多祿像。聖瑪加利大堂於1925年啟用,已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聖瑪加利大堂門前的聖保祿像。香港島,跑馬地。
↑從樂活道俯瞰聖瑪加利教堂及跑馬一帶景色。香港島,跑馬地。
↑拉闊畫面。
從樂活道俯瞰聖瑪加利教堂及跑馬一帶景色。香港島,跑馬地。
↑來張自拍。樂活道。香港島,跑馬地。
↑跑馬地公園(馬場)入口。香港島,跑馬地。
↑跑馬地公園(馬場)入口。香港島,跑馬地。
↑跑馬地公園(馬場)隧道入口。香港島,跑馬地。
↑跑馬地公園(馬場)隧道入口。香港島,跑馬地。
↑從跑馬地公園(馬場)回看黃泥涌道街景。
香港島,跑馬地。
↑跑馬地公園(馬場)內望。
香港島,跑馬地。
走落街,向左走。
從北角一路向西,經過老銅,走到跑馬地。
沿路見有「美景」,舉機即拍。
三粒鐘後,略有攰意。
買兩隻豬仔包,返工去也。
↑途經昔日的皇都戲院,一定要影番張,雖然未瞓醒,影得歪歪地。
舊年四月,皇都戲院正門大型浮雕「蟬迷董卓」重見天日,引起不少關注。
「懷舊香港」有必要在此囉嗦幾句也。
一個甲子前,皇都戲院稱為「璇宮戲院」。
「璇宮」果真有型有款,其屋頂「拋物線型飛支架」造型,在亞洲區空前絕後。
大門口上方的浮雕「蟬迷董卓」,更是非一般的藝術品。
↑1950年代的皇都戲院。據講,張愛玲住北角嗰陣,都嚟過睇戲也。
「蟬迷董卓」浮雕出自中國當代畫家梅與天之手。
梅與天擅長將中國筆觸融入西洋畫風格,作品大受美國市場歡迎。
「蟬迷董卓」構圖繽紛熱鬧,與旁邊線條簡約的四方框緣對比強烈,拼湊出豐富有趣的視覺效果。
令人更堪玩味的,是「蟬迷董卓」的選材。
「蟬迷董卓」乍看是引用《三國演義》中,司徒王允派出義女貂蟬色誘董卓的故事。
但梅與天「劍走偏鋒」。
在他的刀下,出現的竟是「聯合國」嬌娃。
↑皇都戲院屋頂「拋物線型飛支架」造型,有型有款,在亞洲區空前絕後。
↑皇都戲院屋頂「拋物線型飛支架」造型,在亞洲區空前絕後。
↑皇都戲院屋頂的「拋物線型飛支架」,是本地難得的「建構主義」建築。
「蟬迷董卓」浮雕的中心人物,是一位希臘女神。
她手執七絃琴,在放懷高歌。
圍繞在她前面的,是緬甸、泰國的舞姬。
代表着東南諸民族特有的土風文化。
此外,還有一位表演芭蕾舞的女郎。
代表西歐典雅的舞蹈 ……
嘩,將東西佳麗套入中國傳統故事,連貂蟬都被「希臘女神化」。
唔單止氣魄萬千,而且表現出世界大同,非常「河蟹」也。
↑皇都戲院大門口上方的浮雕「蟬迷董卓」,出自中國當代畫家梅與天之手。
↑國都廣場。昔日是北角著名的國都戲院,位於北角大強街5號,1965年7月30日開業,1995年8月結業。
↑晨曦。北角,炮台山。
↑樹影。北角,炮台山。
↑銅鑼灣,天后廟道,庇理羅士女子中學。1893年獲猶太裔慈善家庇理羅士(E.R Belilios)捐資建校。
↑銅鑼灣,天后廟道,向東望。
↑銅鑼灣,天后廟道(前)與皇龍道交界。
↑銅鑼灣,天后古廟。銅鑼灣天后廟原本建於海邊的高台之上,背靠炮台山,面向維多利亞港,先在道光甲辰(1844年)重修,至今仍保持着同治七年(1868年)第二次重修時的面貌。
↑鬧市中的古廟。銅鑼灣。
↑晨操。銅鑼灣。
↑春天裡的紅葉。銅鑼灣。
↑紅棉綠蔭大藍天。銅鑼灣。
↑車輛稀疏的高士威道。銅鑼灣。
↑高士威道的行人天橋。銅鑼灣。
↑高士威道,從行人天橋上向東望。銅鑼灣。
↑高士威道,從行人天橋上向西望。銅鑼灣。
↑花展過後,維多利亞公園。銅鑼灣。
↑聖保祿學校旁的銅鑼灣道,銅鑼灣。
↑聖保祿學校旁的禮頓道,銅鑼灣。
↑銅鑼灣,高士威道(遠方)與禮頓交接處。右側為聖保祿學校。
↑香港島,跑馬地,黃泥涌道。香港開埠初,此地為河水流入大海的河涌。
↑香港島,跑馬地,黃泥涌道。
↑香港島,跑馬地,黃泥涌道與連道交界。
↑聖瑪加利大堂(英語:St. Margaret's Church)是香港一所天主教教堂,是東方第一所以聖女聖瑪加利大(英語:St. Margaret Mary Alacoque)為名的教堂。
↑聖瑪加利大堂位於香港島跑馬地樂活道2A號,由「宗座外方傳教會」建立。
↑聖伯多祿像。聖瑪加利大堂於1925年啟用,已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聖瑪加利大堂門前的聖保祿像。香港島,跑馬地。
↑從樂活道俯瞰聖瑪加利教堂及跑馬一帶景色。香港島,跑馬地。
↑拉闊畫面。
從樂活道俯瞰聖瑪加利教堂及跑馬一帶景色。香港島,跑馬地。
↑來張自拍。樂活道。香港島,跑馬地。
↑跑馬地公園(馬場)入口。香港島,跑馬地。
↑跑馬地公園(馬場)入口。香港島,跑馬地。
↑跑馬地公園(馬場)隧道入口。香港島,跑馬地。
↑跑馬地公園(馬場)隧道入口。香港島,跑馬地。
↑從跑馬地公園(馬場)回看黃泥涌道街景。
香港島,跑馬地。
↑跑馬地公園(馬場)內望。
香港島,跑馬地。
北角,老銅,快活谷一路向西三粒鐘。
回覆刪除晨早流流眼矇矇,拎住相機四圍衝。
刪除一路向西係咁走,三粒鐘後再返工。
晨早眼矇九流流 拎住相機四圍遊
刪除三粒鐘後再返工 一路向西係咁走
晨早流流蕩街頭,拎住相機四圍遊。
刪除擒高踎低攞靚景,一身臭汗係咁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