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7日 星期三

梅嶺驛道,古意盎然

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唐代名相張九齡辭官回鄉侍母。
途中看到家鄉父老翻越南嶺山脈十分艱難,決心打通南嶺,改善南北交通。
於是上奏玄宗,建議鑿山修路,獲得允許。
開鑿梅關通道的工程非常艱巨。
這條用小石卵舖砌的驛道,即今距南雄市北30公里的梅關古道。
今趟到南雄看銀杏,也到古道一遊。
踏足驛道,緬懷張公。




↑梅關古道最高點,嶺南第一關。 出了關,便是江西省界。



↑嶺南第一關門聯:梅止行人渴,關防暴客來。



↑看看地上堅硬的石塊,便知古道開鑿之困難也。


↑昔日的省界關隘,今日的旅遊景點。

梅嶺古道與珠璣巷是中原文化向嶺南幅射的集散點。
也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交融之地。
梅嶺為五嶺之一的大庾嶺之東首,地勢險要,踞大庾嶺之咽喉。
梅嶺頂部,兩峰夾峙,猶如一道關口,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是為梅關。
現存關樓建於宋朝嘉佑年間,古樸雄偉。
北面門額署有「南粵雄關」四字。
南面則書有「嶺南第一關」字樣。
北側豎有「梅嶺」石碑一塊,為清朝康熙年間南雄知州張鳳翔所立。



↑梅關北面,便是江西,門額署有「南粵雄關」四字,並豎有「梅嶺」石碑一塊,為清朝康熙年間南雄知州張鳳翔所立。


↑從「南粵雄關」俯瞰江西段古道。路旁種滿梅花,春節來遊,是另一番風景也。


↑從「南粵雄關」俯瞰江西段古道。沿路都是待開的梅花。


梅嶺設關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
為開發嶺南,於公元前213年在梅嶺上構築了橫浦關,後為戰火摧毀。
到宋嘉佑年間復建關樓,保存至今。
關樓橫跨兩省,登關眺望,粵贛兩地風光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梅嶺之梅,遍布南北。
他處梅花,白者為多,梅嶺之梅,有似桃而唇紅者,亦有純紅者。
花開時節,色彩繽紛動人。
著名文學家蘇軾、道學家朱熹,都為梅嶺之梅留下了詩篇。
陳毅元帥,亦有《梅嶺三章》傳世。



↑陳毅《梅嶺三章》字跡。


↑中共元帥陳毅曾「病伏」梅山。



↑北代軍在此誓師。


梅關南北,婉蜒着一條鵝卵石大道。
北接江西章水,南連廣東湞水,寬約六尺,是為梅嶺古道。
兩側山巒疊翠,沿途不少碑記,半山腰上還有個來雁亭,山下有飲馬槽。
當年道上商旅絡繹不絕,道旁茶館酒肆鱗次櫛比,每日旅客流量不下萬人。
這在當年是個相當可觀的數字。
那時號稱嶺南最大商埠的廣州才有六萬人口。
直至雄余公路通車、粵漢鐵路剪綵,梅嶺古道的任務才算完成,南北大動脈宣告轉移。
梅嶺驛道是保存完好的古道,乃千年歷史之見證。



↑沿路有介紹古蹟和賞花之「寶典」。


↑來雁亭。


↑佛門清靜地。


↑古道旁的佛舍,擦身而過,沒有參觀。


張九齡小資料
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韶州曲江人(現廣東省韶關市)。
張九齡從小聰敏善文,乃唐代著名詩人。
武曌長安二年(702年)擢進士,最初擔任調校書郎。
713年應「道侔伊呂科」舉,中高第,數年中官累遷。
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遷中書令。
張九齡為相正直賢明,不避利害,敢於諫言。
曾劾安祿山野心,提醒玄宗注意。
獎勵後進,曾提拔王維為右拾遺,盧象為左補闕。
由於李林甫等人的排擠,改任尚書右丞相。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被貶為荊州長史,召孟浩然於幕府。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在家鄉曲江病逝,享年63歲(據徐浩碑銘)。
早年有文名,張說曾稱之為「後出詞人之冠」。
有詩《感遇》12首,名列《唐詩三百首》第一首,和陳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並論。
另外,張九齡的五言律詩情緻深婉。
如《望月懷遠》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唱絕千古。



↑古道旁的「夫人廟」,供奉的是為修驛道捐軀的張九齡夫人戚宜芬。


↑夫人廟神像,珠圓玉潤,唐代美女。


夫人廟小資料
網友Kobus Cheung提供了「夫人廟」的網頁資料。
故事感人,整理如下:
夫人廟在梅嶺南坡半山腰古驛道側,由翠屏山洞真古觀道長余信昌主持。
1991年由港澳人士捐資重建。
這是紀念唐朝名相張九齡夫人戚宜芬為開鑿梅嶺驛道獻身犧牲而建的廟宇。
新建的夫人廟佔地面積150多平方米,古色古香,肅穆莊嚴。
廟內供奉三尊神像:一位夫人、兩個丫環。
裡外有兩副對聯。
裡面的一副對聯是:
精誠所至石能開,風度永存神宛在。
廟門前柱子上的一副對聯則是:
嶺路控南陲驛草蠻煙風度至今懷故相,廟門臨北野松聲梅影儀型終古拜夫人。
兩副對聯一語中的,說明了建廟的宗旨及其內涵。
相傳,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被排斥拂袖南歸的張九齡,在他托病居家期間,以大庾嶺「千丈懸崖」、「人苦峻極」為由上書朝廷,請開大庾嶺道,很快獲准,於是奉詔開鑿梅嶺官道。
修築大庾嶺驛道,工程十分艱巨。
當修路至梅嶺頂上,碰到一塊堅硬的岩石,白天鑿開,晚上又合攏過來,一直鑿了七七四十九天,毫無進展。
眼看朝廷所定期限將至,張九齡不由焦急萬分,後蒙一位老翁指點,說那是山神管轄之地,需用孕婦之血祭拜才能通過。
夫人戚宜芬僥倖從張九齡口中得知這一「答案」後,半夜手提長劍,偷偷跑到梅嶺山巔巨石旁,面對山神,舉劍剖腹自盡,以生命為血祭,終於感動了上蒼,修成嶺道。
從此,梅嶺古驛道成為連接珠江和長江水系的陸上通道,使得中原文化南下更為通暢,促進了嶺南文化的發展繁榮。
真相究竟如何早已不可探究了,但張九齡夫婦為百姓造福、獻身的精神確是不容置疑的。
後來,人們因崇敬戚宜芬的獻身精神,並出於求事托福的願望,在梅嶺新路口南山腳下建起了夫人廟,以祭祀張夫人。
此後,南來北往的官員百姓皆往廟中燒香膜拜,感戴張夫人的功德。
由於歷史的原因(「文革」也),此廟毀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末。
夫人廟內的大鐘,幸被當地人收藏起來,成為珍貴的歷史文物。



↑古道旁邊的「衣缽亭」。


↑古道旁邊的「衣缽亭」,從北向南望。


↑沿路「翠」意盎然。


↑路邊草,青翠欲滴。


↑山上秋意濃。



↑轉彎抹角,古道遊蹤。


↑ 石龜碑文,記載古道滄桑。


↑  路邊臘味。


↑  今晚加餸呀,師兄。

後記:
旅程第二天,按原計劃早上進「帽子峰」看銀杏。
由於遊人勁多。
半路已給「封山」。
遂改遊「梅嶺古道」。
之後,在附近吃午飯。
「梅嶺鵝王」名不虛傳。
至今想起,仍「口舌生津」。
連司機六個「大男人」吃得捧着肚子出來。
還喝了當地的特產「糯米酒」。
酒飽飯醉,埋單不過二百多元。
平靚正,絕對超值也。

41 則留言:

  1. 堂主講到我好想去,去緬懷下兩位張公。
    能夠姓張與有榮焉!

    回覆刪除
    回覆
    1. 過年去,沿途賞梅。
      如入花海也。

      刪除
    2. 旅行團一般不會去。
      我們是是僱車去的。

      刪除
    3. 只是五個「大男人」。
      烏合之眾也。

      刪除

    4. 有志同道合者,真是幾生修道。

      古道梅開春裡尋,紛飛花落賞遊人。
      南粵雄關荒涼地,無友結伴難成行。

      希望會有人去影相回來,畫眉可以望梅止渴。

      刪除
    5. 梅花春節前後開,改幾粒字,試和「畫眉」妹:
      古道梅開冬日暖,暗香浮動醉遊人。
      峻嶺雄關荒涼地,結伴同遊探花神。
      春節前後遊古道,人神共「奮」也。

      刪除
  2. 回覆
    1. 時間匆忙,沒有去珠璣巷。
      真是遺憾。

      刪除
  3. 確是古意盎然的古道 , 嶺南第一關是拍古裝片的好場景 ^-^

    回覆刪除
    回覆
    1. 此乃古人出省經商和考科舉的唯一通道。
      又是兵家必爭地。
      裡面故事,寫小說拍電景是很好題材也。

      刪除
  4. 陳毅的書法寫得不錯! 到梅嶺驛道一遊,真的可以發古之幽情!

    回覆刪除
    回覆
    1. 賞銀杏的地方熱哄哄。
      古道真是冷清清矣。

      刪除
  5. 梅岭夫人庙的来历

    http://www.gdnx.gov.cn/html/0001/5650.html

    回覆刪除
    回覆
    1. 多謝Kobus Cheung提供「夫人廟」的網頁資料。

      刪除
    2.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刪除
    3. 多謝樓主分享旅遊照片及感想隨筆。

      在廣東的張姓人士,其實很多都是張九齡家族之後人。

      刪除
  6. 能有志同道合嘅朋友同行,真是人生一大樂事羨慕得很。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只要喜歡「遊山玩水」。
      便不難找到「同路人」也。

      刪除
  7. 我現在去街市買臘腸及臘鴨肶做晚餐,
    堂主多得你唔少,又比家人話,Bye !

    回覆刪除
  8. A very nice article.
    Write more of this kind - young people can learn mo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rom things like this.
    Add oil!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講古。
      好鬼「老土」架!

      刪除
    2. 不然!文化之傳承,全憑有心人如吾兄者、不厭其煩、一点一滴地做下去而己。

      刪除
  9. 又請教:南雄火車不到,是否要從韶関開始、就僱車去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可以從深圳搭火車去韶關,再僱車去。
      我們是從深圳僱車去的,貴一些,但也方便一些。

      刪除
  10. 秦時明月唐時關,
    看盡風雲在人間,
    古道斷垣今猶在,
    惜古思賢莫等閒。

    如今,一般中青少都對歷史毫興趣,就是旅遊都是著重血拼美食影相,以及"玩",其實聽下古仔都好鬼盞嘅。

    回覆刪除
    回覆
    1. 哈哈,咁耐唔見安哥現身。
      以為坐緊飛機返香港也。

      刪除
    2. 也和一首:
      梅嶺雄關確不凡,歷盡滄桑只等閒。
      古道由來唔簡單,前賢偉業冇得彈。

      刪除
  11. 日思夜想返家鄉,
    慚無盤川暗淒涼,
    唯有橋頭望西海,
    狂飆馬尿枉斷腸!

    最平機票要從內地轉飛,家鄉航空公司仲係貴,楓葉航班唔願坐,(除咗急需),過咗舊曆年應該有啱價嘅機票卦!

    答眉妹,,,七十年末已接觸氣功,好多氣功名人尚未出世,而家又話乜主,物主,,,騎騎,細佬係乜呢?搵堂主大哥有時間又寫吓,好唔好?

    點都要多謝大哥大妹關心,謝謝!

    回覆刪除
  12.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苦戀,愛群道

走畢藍塘道,轉入寶雲道。 一路走走拍拍。 看看腕表,已近中午。 全程走完寶雲道,下午便來不及上班了。 於是來個折衷,從寶雲道中央的小徑下山。 走至山腳,發現前面就是熟悉的愛群道。 驚喜的是,一路都是開滿花的苦楝樹。 頭頂是花,腳下也是花。 四野無人,獨享花花世界。 不妨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