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6日 星期四

小鳥天堂

新會遊短短兩天。
看的東西卻不少。
周六早上從深圳驅車。
到新會已近中午。
「酒飽飯醉」之後,先遊「梁啟超故居」。
再遊「小鳥天堂」。
既有人文風景。
亦有自然風光。



↑梁啟超像。


↑梁啟超故居附近村景。


梁啟超故居佔地155平方米,由正廳、偏廳、飯廳和兩間耳房組成。
當地政府進行修繕工程時,以不改變為大原則,令其原貌得以保留。
屋內陳列了一些梁氏昔日用過的家居生活用品,如民國青天大花瓶、木磨、蓑衣等,其中正廳門楣上懸掛的一塊藍色牌匾,最為珍貴。
牌匾是梁氏於1915年回鄉為父賀壽時所立,上面寫着:
「一等嘉禾章中卿銜少卿、司法總長參政院參政」。
戊戌政變後,梁啟超東渡日本13年,在海外創辦報刊,繼續宣揚維新思想,贏得「輿論界驕子」之名。
抗戰期間,日軍來到茶坑看見牌匾,得知是梁氏家鄉,隊伍繞道而過,對茶坑村絲毫不損,想不到牌匾竟救了該村。



↑入場費10元,長者(60歲以上)半票。


↑梁啟超紀念館。

梁啟超故居旁,有一座兩層高、外形優美的紀念館。
紀念館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築大師莫伯治設計。
建築屬中西合璧風格,既有嶺南僑鄉建築韻味,亦展現了梁氏在天津的書齋—飲冰室的歐式格局。
紀念館內展出梁氏畢生事迹,並陳列了他部分著作,包括:
《飲冰室合集》、《歐遊心影集》、《時務報》、《清議報》等珍貴典籍。



↑梁啟超故居。


↑客廳,梁啟超故居。


↑客廳的花瓶、油燈,梁啟超故居。


↑怡堂書室、梁啟超讀書處,梁啟超故居。


↑書室內觀,梁啟超故居。


↑天井走廊,梁啟超故居。


↑天井迴廊展出梁氏家史,梁啟超故居。


↑廊柱上的禾雀花,梁啟超故居。


↑古榕島,小鳥天堂。


說起「小鳥天堂」,人們便想到大作家巴金。
不妨多嘴幾句,說一下巴金與小鳥天堂的緣份。
「小鳥天堂」乃自然界一大奇觀,在380多年前已經形成。
但成為景點之前,一直沉寂於鄉間。
自明萬曆戌午年(公元1618年),當地人稱之為「羅星凸」,後民間流行稱「雀墩」。
若非巴金一篇不到900字的散文《鳥的天堂》,小鳥天堂如今恐怕仍是「養在深閨無人識」。



↑一樹成林,小鳥天堂。


巴金當年在遠隔千里的上海,何以與當時還是名不見經傳的「雀墩」結緣呢?
說起巴金與小鳥天堂的緣份,不得不提鮮為人知的「西江鄉村師範學校」,以及新會大澤李苑鄉人陳洪有。
1930年,新會大澤陳洪有及天馬鄉陳毓就(《鳥的天堂》中提到的「陳」,天馬務本小學校長)、天祿鄉人葉渠均(文中提到的「葉」)、還有廖北和、劉家沃等年輕人,他們在上海勞動大學讀書時深受陶行知辦學思想的影響,在實踐中研究和試驗鄉村教育,貫徹知行合一、手腦雙全的教育理論。
1932年春,以陳洪有為首的新會籍上海勞動大學畢業生,在當時新會篁竹鄉(今江門市郊篁莊管理區)創辦了西江鄉村師範學校。
他們分別擔任該校各教學組組長。
巴金後來描述過這所學校:
「像一個和睦的家庭,大家在一起學習,一起勞動,一起作息,用自己的手創造出四周美麗的環境,用年青的歌聲增添了快樂的氣氛。」



↑一樹成林,小鳥天堂。

1933年4月,西江鄉村師範學校校長陳洪有北上進行教育考察。
5月底經過上海時,約同巴金一起回新會。
當時,巴金還不滿30歲,但已是全國著名作家。
他南下廣東,「到另一些未曾有過我的腳跡的地方去」(巴金語),並看看一班獻身教育事業的青年朋友。
5月31日,巴金同陳洪有一起到西江鄉村師範學校,先在學校住了3天。
隨後到新會縣城近郊的天祿、天馬、茶坑等鄉村遊訪了3天。
然後在新會坐當時新寧鐵路的火車到台山公益住了一晚。
6月7日傍晚回到西江師範學校參加座談會,9日當晚離校返穗,在新會共逗留了10天。



↑環湖遊河,小鳥天堂。

巴金與小鳥天堂結緣可說是天作之合。
他遊訪新會天祿、天馬、茶坑三個鄉時,由於陳洪有校長校務繁忙,他囑咐天祿人葉渠均,天馬人陳毓就,茶坑人梁朝令三位同學兼同事陪巴金遊三鄉。
此時,正值南國水鄉的初夏。
一個傍晚,在天馬鄉務本小學(現在近天馬村委的祖祠堂「務本堂」)吃過晚飯,陳毓就邀請巴金划船繞遊「雀墩」。
像巴金文中所說的那樣,當晚並見不到鳥,讓他有點失望。



↑在水中央,小鳥天堂。

第二天早晨,巴金去「有山有塔」的地方(指茶坑鄉,山是「鳳山」,塔是「熊子塔」),找梁朝令一起探訪梁啟超舊居。
此時再經過「雀墩」,令他驚喜地見到漫天飛舞的小鳥。
巴金心情雀躍,停船觀賞鳥飛鳥落,出入於大榕樹之中,讓他久久不願離去。
巴金回到上海後,一口氣寫成了《鳥的天堂》。
這篇優美的散文,記述了這段愉快的旅程。
文章最初發表在《文學》季刊(1933年8月1日第一卷第2號),接着收入他的《旅途隨筆》。
由於當時中國處於動盪的年代,名家筆下描述的這一方樂土,引起了人們廣泛的興趣和嚮往。
1978年,《鳥的天堂》編入內地小學語文課本。
數十年間,讀過此文的學生,不少於13億人。



↑在水中央,小鳥天堂。

觀鳥攻略:
小鳥天堂的鳥類以夜鷺、池鷺、牛背鷺和小白鷺最多,也最常見。
此外,還有大白鷺、白鶺鴒、鵲鴝、烏鶇、大山雀、白頭鵯、紅耳鵯、暗綠繡眼鳥、絲光椋鳥、普通翠鳥、白胸翡翠、珠頸斑鳩等近40種。
夜鷺和池鷺是小鳥天堂的常駐居民,也是小鳥天堂數量最多的鳥類。
每年4至9月,是夜鷺和池鷺的繁殖季節。
這時整個小鳥天堂的水榕樹上和竹島的竹林裡會佈滿牠們的略顯簡易的巢。
牠們白天大都呆在巢裡或巢附近的樹幹上,偶爾會扇動一下翅膀或作短距離飛行。
每天傍晚,成群的夜鷺離巢,在小鳥天堂上空盤旋飛舞。
清晨,夜鷺歸巢,也是一天中夜鷺最活躍的時間。
其他鳥類則是早上離巢覓食,傍晚歸巢。
中午時分,鳥類大都躲在樹蔭或隱蔽處休息,不易觀察。
因此,早晚時分是一天中觀鳥的最佳時間。



↑梭魚草,小鳥天堂。

夜鷺和池鷺等鷺鳥是樹棲鳥類,白天大都躲在茂密的水榕樹內和竹島的竹林中。
珠頸斑鳩、白鶺鴒、烏鶇、鵲鴝等則喜歡在地面活動,一般在草地上、樓頂等處便能夠觀察到。
翠鳥、白胸翡翠和棕背伯勞則喜歡落在乾樹枝、電線桿頂端和電線上等顯眼的地方。
大山雀和白頭鵯、紅耳鵯、暗綠繡眼鳥等喜歡在樹叢中活動。
絲光椋鳥是集大群活動的鳥類,也經常可以見到。



↑睡蓮池,小鳥天堂。


↑我們下榻的岡州賓館,環境甚佳。岡州,新會古稱。


↑岡州賓館對面是「東湖公園」,風景不錯。


↑東湖公園裡的楓樹林。


↑石舫,圭峰山公園。


↑石舫近觀,圭峰山公園。


↑小廣場,圭峰山公園。


↑新會勞動大學,周恩來題字,圭峰山公園。

勞動大學
1958年7月2日,總理周恩來到新會視察,將圭峰農場命名為「新會勞動大學」。
並親自題名、題詞。
其後,鄧小平、朱德、董必武、葉劍英、賀龍、羅榮桓、郭沫若、沈均儒、蔡廷鍇和作家巴金、田漢等均曾訪圭峰山,留下不少歷史照片和墨寶。
圭峰山因此「秀色傳天下」,成為當時廣東重要的對外接待窗口。
目前,風景區因發展需要,勞動大學的大部分校址已拆除,唯留下有總理親筆題詞的「新會勞動大學」教學樓一棟,成為一座沒有學生的特殊大學。



↑「勞動大學」外觀,圭峰山公園。

22 則留言:

  1. 之前去過一次、對小鳥天堂這個一樹成林的島、印象不錯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次遊「天堂」,雀鳥都在「午睡」。
      印象麻麻也。

      刪除
  2. 小鳥天堂風景不錯 , 唯獨是看不到小鳥 !!

    回覆刪除
    回覆
    1. 離得較遠,沒有長鏡。
      所以沒有拍下雀鳥的「廬山真面目」也。

      刪除
    2. 看梁啟超像的衣著 , 他有點像外國人 ....

      刪除
    3. 穿的是「踼死兔」也。

      刪除
  3. 從風景,酒店等建築物,
    新會肯定 better than 開平.

    回覆刪除
    回覆
    1. 新會風景靚。
      開平建築正。
      兩大僑鄉,各有特色。

      刪除
  4. 曾在周恩來總理像前拍照留念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遊人到此,都爭住到總理像前拍照。

      刪除
  5. 經堂主介紹,一定要去讀下這篇《鳥的天堂》,雖然看不到那群鳥,但也希望從文中感受一下。

    回覆刪除
    回覆
    1. 鳥多的時候,遮天蔽日。
      但要吼準時機。

      刪除
  6. 看堂主遊記,一樂也,堂主文章流暢雋永,照片構圖光線俱佳,於今香江,恐龍也!
    看如今,報紙副刊(買少見少)寫手,俱不能比耶!

    回覆刪除
  7. 回覆
    1. 我用手機在Google +的留言。
      已經是第二次,上次是在《校園靜悄悄》那篇留了一次言,之後發覺不見了,唯有再重新番留言。

      刪除
    2. 上次《校園靜悄悄》留了言,後來發覺不見了,唯有再留言。今次呢篇又係咁.....

      刪除
  8. 圖文並茂,獲益良多!「東湖公園」內一隻水鴨向右方游弋前進,竟然游出兩條大 v 字型的白練,真精彩!古幹綠蔭,也是百看不厭。
    嘩!禾雀花咁密集,真驚人! 「梭魚草」見所未見;「睡蓮池」美得像圖畫。
    勞動大學內竟然沒有學生!當然讀上大學的學生,誰會甘於只做勞動的工作哩。
    謝謝堂主出動採訪!

    回覆刪除

苦戀,愛群道

走畢藍塘道,轉入寶雲道。 一路走走拍拍。 看看腕表,已近中午。 全程走完寶雲道,下午便來不及上班了。 於是來個折衷,從寶雲道中央的小徑下山。 走至山腳,發現前面就是熟悉的愛群道。 驚喜的是,一路都是開滿花的苦楝樹。 頭頂是花,腳下也是花。 四野無人,獨享花花世界。 不妨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