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1日 星期二

草書,筆劃

呢兩日,又用咗唔少時間練草書。
為咗打好基礎,從筆劃、部首練起。
獨樂不如眾樂。
公諸於眾,讓有興趣者參考。
漢字筆劃,主要有橫、豎、撇、捺、點、鈎、折、提八種。
是為「永字八法」。
下面,先從「橫」學起。



↑草書,橫劃可分「弧橫」、「短橫」、「長橫」三種。上圖為「弧橫」。


↑短橫,跟楷書的「點」相似。


↑長橫。


↑「豎」,可分「頭粗豎」、「長豎」、「短豎」三種。上圖為「頭粗豎」。


↑長豎。懌,音「譯」,悅樂也,例:悅懌。


↑短豎。


↑「撇」,可分「弧撇」、「直撇」、「平撇」三種。上圖為「弧撇」。


↑直撇。


↑平撇。


↑「捺」,可分「斜捺」、「平捺」、「反捺」三種。上圖為「斜捺」。


↑平捺。平捺常用於「撐艇」,使用率甚高也。


↑反捺。

草書筆劃暫時貼到這裡。
下面續貼幾則「臨王羲之《草訣歌》」。



↑臨王羲之《草訣歌》(韓道亨版)第20頁:
右邑月何異,左方才亦為。
右邊的邑(阝)和「月」寫起來一樣。
左邊的「方」和「才」寫起來也差不多。



↑王羲之《草訣歌》(韓道亨版)第20頁。


↑臨王羲之《草訣歌》(韓道亨版)第21頁:
舉身為乙未,登體用北之。
「舉」的字身,由「乙」、「未」連寫組成。
「登」的形體,由「北」、「之」連寫組成。



↑王羲之《草訣歌》(韓道亨版)第21頁。


↑臨王羲之《草訣歌》(韓道亨版)第22頁:
草勾添反慶,乙九貼人飛。
「草」加「勾」再加上「反」,就成了「慶」。
「乙」加「九」再貼上「人」,就成了「飛」。



↑王羲之《草訣歌》(韓道亨版)第22頁。


↑wei-wei問:懌與惺的草書有何分別呢?
這裡用簽名筆並列寫出,供參考。



↑臨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第一二句: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臨王羲之《草訣歌》(韓道亨版)第25頁:
膝滕中委曲,次以兩分明。
「膝」、「滕」二字不同,注意右邊中間彎曲的筆順。
「次」、「以」二字相似,卻容易區別明白。



↑王羲之《草訣歌》(韓道亨版)第25頁。


↑哥哥,12年了。


↑哥迷紀念日。


↑未能忘卻的紀念。
 

2015年3月29日 星期日

新界,當年情

小時在新界長大,對新界的「鄉情」印象猶深。
小學一至三年級,就讀大埔墟「崇德」學校。
學校在大埔墟火車站旁。
當年的大埔墟火車站,即今日的「鐵路博物館」。
那時住「泮涌」。
從家裡上學,要走十幾分鐘的路。
有時從火車橋底穿過。
有時從火車軌上經過。
十歲之前,走得最多的路,便是這段火車軌的上下左右了。
除了對「轟隆轟隆」的柴油火車留下記憶。
難忘的還有直升機在「理民府」升降的景象。
不管上升還是下降,煽起的沙塵高達幾十米。
黃塵滾滾,恍似投下了一枚炸彈。
鄰居的孩子,都像我那般,跑出屋外。
睜大眼睛,張大嘴巴,心房像走進了青蛙,「卜卜」亂跳。
難忘的當然還有:
綠悠悠的田園風光。



↑柴油火車途經大埔墟火車站(今鐵路博物館),1960年代。上路、下路,都是當年常走的路。


↑大埔梯田,1960年。


↑青BB的稻田,早已成為記憶的歷史,1968年。


↑粉嶺的「田園風光」,1970年代。


↑西貢的「田園風光」,1970年代。


↑西貢的「小梯田」,1960年代。


↑戴「口罩」的牛牛,1940年代。


↑城市化,殺埋身。屯門良田村農田,今田景邨,1982年。


↑正在興建的「大興邨」,1970年代。


↑荷鋤日當午,汗滴禾下土,1960年代。


↑落馬洲,1970年代。

2015年3月26日 星期四

橫看成嶺側成峰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是宋代詩人蘇軾的名詩《題西林壁》。
其中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表面意思是說:
廬山從正面看,它是一道道連綿起伏的山嶺。

從側面看,它是一座巍然聳立的險峰。
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呈現出不同的形象。
實際的意思是指同一事物,在不同角度和不同時間看是不一樣的。



↑蘇軾名詩《題西林壁》。


同是一枝梅花,有人讚歎它風骨傲霜,有人則感慨它孤寂落寞。
同是一塊石頭,有人覺得它冥頑不化,有人則欣賞它堅韌固守。
同樣是半杯咖啡,悲觀的人說:「唉,只有半杯。」樂觀的人說:「真好,還有半杯。」
同一種事物,理解緣何不同?
其實很簡單,觀察事物的角度不同而已。
寫書法,喜歡寫不同字體。
同一種字體,又有多種的寫法。
橫看成嶺側成峰,學書法的道理,也許同出一轍。



↑蘇軾名詩《題西林壁》。
同一首詩,同樣的草書,每寫一遍,都有不同的效果。
這,正是書法吸引人之處。



網友提到:草書難辨,差之毫釐,謬之千里。
其實,只要多寫多練,還是能練成「金精火眼」的。
下面,揀一些「差唔多」的草書字形,逐一「拆解」。



↑古、吉,關鍵在於中間的短畫。


↑寺、專(专),寺字一畫,專字二畫。


↑事、予,「尾巴」長短有別。


↑市、於(于),「於」字多一點。「於」字草書,即日文字母也。


↑子、孑,就看如何「收筆」矣。


↑肚子打鼓,先來「醫肚」。


↑村、相,關鍵在於最後的一點。


↑之、足。「之」最後一筆是「頓」,「足」最後一筆是「鈎」。


↑尚、香。收筆有異,得從上下文以區別之。


下午食飽飯冇嘢做,又寫了幾張字: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明代文學家楊慎《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開場詞。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局部。


《臨江仙》原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局部。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詞句註釋
(1)東逝水:是江水向東流逝水而去,這裡將時光比喻為江水。
(2)淘盡:蕩滌一空。
(3)成敗:成功與失敗。《戰國策.秦策三》:「良醫知病人之死生,聖主明於成敗之事。」
(4)青山:青蔥的山嶺。
(5)幾度:虛指,幾次、好幾次之意。
(6)漁樵:此處並非指漁翁、樵夫,聯繫前後文的語境而為動詞:隱居。此處作名詞,指隱居不問世事的人。渚(音煮):原意為水中的小塊陸地,此處意為江岸邊。
(7)秋月春風: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歲月。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
(8)濁:不清澈;不乾淨。與「清」相對。濁酒 :用糯米、黃米等釀製的酒,較混濁。
(9)古今:古代和現今。
(10)都付笑談中:在一些古典文學及音樂作品中,也有作「盡付笑談中」。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再寫一遍。

《臨江仙》白話譯文
滾滾長江向東流,不再回頭。
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
什麼是與非、成與敗,都短暫不長久。
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昇日落。
江上白髮漁翁,早已習慣四時變化,和朋友難得見了面,痛快的暢飲一杯酒。
古往今來的紛紛擾擾,都成為下酒閒談的材料。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局部。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局部。


↑李白《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早發白帝城》,局部。


↑李白《早發白帝城》,局部。


↑杜牧《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局部。

苦戀,愛群道

走畢藍塘道,轉入寶雲道。 一路走走拍拍。 看看腕表,已近中午。 全程走完寶雲道,下午便來不及上班了。 於是來個折衷,從寶雲道中央的小徑下山。 走至山腳,發現前面就是熟悉的愛群道。 驚喜的是,一路都是開滿花的苦楝樹。 頭頂是花,腳下也是花。 四野無人,獨享花花世界。 不妨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