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9日 星期四

紙上風景

雲峰畫苑舉行水彩畫展。
本土畫家作品。
又是本地題材。
不妨讓網友先睹為快。



↑陳球安《銅鑼灣》(65x49.5cm)。
陳球安乃地道的香港畫家,筆下之香港街景,細緻無比。不論是高掛兩旁的霓虹招牌,還是若隱若現的摩天大廈,抑或歷史悠久的電車,都是香港人的集體印象。



↑歐陽乃沾《中午的中環》(69.5x45.5cm)。
歐陽乃沾以簡約的筆觸繪畫出摩天大樓的壓迫感,透過簡約的用筆描繪過路行人,營造出繁忙的都市氛圍。




↑沈平《上環街市大排檔》(34.5x56.5cm)。
遊走在中上環,懷舊的市集總是令人回味,發展並不是硬道理。
沈平八十年代定居香港,亦鍾情香港的大排檔文化,將感受融入畫中。



↑趙明《黃昏曲之一》(35x50cm)。
趙明描畫醉人的郊區景色,畫面看似簡單,但彷彿訴說著一段醉人的故事,或是一首情真意切的詩歌。




↑謝樂柔《紅光》(76x56cm)。
謝樂柔擅於運用對比,以黑夜的背景突出璀璨的霓虹招牌,表現現代都市的意境。




↑江淳《巴黎塞納河》(55x75cm)。
透過江淳的作品,可欣賞到聞名遐邇的塞納河景色。




↑于建濤《古鎮西遞》。西遞在安徽省黟縣,與宏村齊名。


下面貼水墨畫。



↑徐希《香港街頭》(68.5x45.5cm)(27x18吋)。


↑劉懋善《舊金山景色》(56x56cm)(22x22吋)。



↑吳齊鳴《小巷》(63.5x51cm)(25x20吋)。



↑吳齊鳴《山村之晨》。(96x62cm)(37.8x24.4吋)



↑李永文《飼雞圖》(66x66cm)。



↑李永文《百納衣》(66x66cm)。


難得有幾天假,躲在深圳看書寫字,一於瀟灑人生。
新買的宣紙,總算有機會用一下了。




↑春華秋實。



↑和樂,甲骨文。



↑新買的宣紙為「四尺對開」,量了一下,是35cm×69cm。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大篆。清華大學的校訓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假日的成果。



↑柳公權的《玄秘塔碑銘》,也臨寫了一下。



↑鳳,給母親刻的小圖章。



↑手痕痕,也畫兩筆。



↑打了個草圖的山羊,有時間再畫下去吧。



↑青花瓷,冇錢買,自己畫吧。



↑放假,辛苦過返工。

2015年1月25日 星期日

夢境,鄉愁

齊白石活到97歲,是中國的長壽畫家。
這讓我想起活到98歲的西方畫家夏卡爾。
齊白石「多產」,夏卡爾不遑多讓。
馬克.夏卡爾(Marc Chagall,1887年7月7日-1985年3月28日),是超現實主義畫家。
乍看夏卡爾的畫,即使你不了解畫家的故事,也能嗅到他作品中濃郁的象徵性、立體派、表現主義氣息。
醺醺然踏入一個夢幻世界。
但你若當面稱讚夏卡爾畫風「詩意、奇幻」,夏卡爾又會一臉嚴肅地告訴你:
他的畫無比寫實,畫中有他對俄國故鄉最具象的回憶,有他對革命、戰爭及死亡最殘酷的體味……
猶太藝術家夏卡爾不僅很會說故事,而且畫藝超群,愛以鄉愁入畫。



↑保持夏卡爾拍賣最高紀錄的畫作《生日》。


↑《綠色小提琴手》。

(一)
除了長壽之外,夏卡爾跟齊白石最相似的地方,是繪畫題材迂迴反覆。
夏卡爾不少畫作都有「小提琴手」的角色。
這個「小提琴手」的角色,值得一談。
居住歐洲的猶太人有點似吉卜普人:
時常經歷漂泊,時常經歷驅趕。
提琴便成為他們最方便攜帶的樂器。
無論前路在何方,暫且拉上一曲與朋友道別,小提琴的音色最適合拉小調樂曲,悠揚之中藏着淡淡憂鬱。
而「拉小提琴的猶太人」這個角色,再次出現在他一九二三至二四年的畫《綠色小提琴手》。
演化成夏卡爾鄉愁的象徵。




↑夏卡爾另一幅以藍色為主調的《小提琴手》。


(二)
夏卡爾出生於俄國的猶太家庭。
 父母只靠着微薄的收入養育10個子女,家境貧困。
黑暗的木屋、迷信的鄉民、演奏着小提琴的人,馬、牛、羊、雞等,都存在於少年夏卡爾心中。
這一幕幕的印象,成為了他的創作泉源。
「超現實主義派」一詞,據說是阿波利奈爾(Apollinaire)為形容夏卡爾的作品而創造出來的。




↑《婚禮》,走在前頭的,也是小提琴手。


(三)
1887年盛夏,夏卡爾誕生在白俄羅斯小鎮維台普斯克(Vitebsk)一個以經營雜貨舖為生的猶太家庭。
其父純樸溫存,是鯡魚庫房職員。
其母矮小、精幹,整天為孩子忙碌。
夏卡爾的家庭從屬猶太人中一個比較特別的派別──哈西德猶太教(Hasidim)。
哈西德猶太教雖受到猶太教嚴苛、刻板的教條影響,但他們身上卻帶有其他猶太教徒沒有的活潑特質。
這種對生命的熱誠態度,反映在夏卡爾的藝術創作中,貫穿藝術家以農莊、童年為主題的早期畫作。




↑《七指自畫像》。


(四)
1906年,19歲的夏卡爾高中畢業,進入伊胡達.培恩(Yehude Pen)畫室學畫。
但和同齡人相比,學畫對貧窮的夏卡爾一家而言顯得過於奢侈。
繪畫課程因學費不繼而斷斷續續。
夏卡爾只好從圖書館借雜誌回來,自己在家中反覆臨摹。
這也解釋了為何夏卡爾早期的繪畫總帶有漫畫速寫的風格,厚重的色彩流露出意蘊深厚的宗教儀式感。
1909年的《婚禮》,出自夏卡爾在前往巴黎之前所作的最後一批作品。
畫中呈現的是猶太人的傳統婚禮。
新婚夫婦隨着眾人簇擁走向教堂,牧師和小提琴樂手在前面引路。




↑《橫卧的詩人》。


(五)
夏卡爾來到巴黎後,正是立體主義(Cubism)最為盛行的時候。
他選擇在市區的藝術中心蒙帕納斯落腳,並與另外三位對歐洲畫壇有深遠影響的畫家雷捷(Fernand Léger)、莫迪里亞尼(Amedeo Modigliani)及蘇亭(Chaim Soutine)同住在「蜂巢」(La Ruche)畫室。
在巴黎的日子,夏卡爾的畫風發生巨大改變。
他將稠密繁多的色塊置入畫中。
並且在構圖與選題上嘗試呈現多維度、多視角的空間。
1911年,夏卡爾開始創作他最負盛名的《七指自畫像》。
他先是以鉛筆、水彩試畫草圖,於翌年完成大型油畫的繪製。
畫中手握雕色盤和畫紙的「七指少年」不是別人,就是夏卡爾自己。
夏卡爾依立體主義畫法,將畫中的自己切割成基本的幾何形態。
而「七指」在哈西德教中代表「有神助之力的人」。
自畫像真實反映了夏卡爾於「蜂巢」畫室的生活狀態:
窗外夜幕下描繪的是艾菲爾鐵塔,牆上卻畫着俄國鄉間的羊群、農民和教堂。
若賞閱細節,細心之人可在畫作落款處,找到夏卡爾用希伯來文悄悄寫下的故鄉維台普斯克名字。
對夏卡爾而言,故鄉才是他魂牽夢縈的地方。




↑《我與鄉村》。


↑《白色釘刑》。


(六)
也許注定與其他猶太人一樣,夏卡爾要在二次世界大戰中亡命天涯,他的前半生並不順遂。
夏卡爾與妻子蓓拉.羅森費爾德(Bella Rosenfeld)婚後回到白俄羅斯,但他與俄國當時的主流畫家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格格不入,於是在蘇聯十月革命期間,夏卡爾偕妻小再次避居法國。
1933年,納粹開始迫害猶太人,並在歐洲廣泛建立屠殺猶太人的集中營。
夏卡爾的作品也被納粹貼上「病態藝術」的標籤,59幅作品被沒收。
在波蘭街頭,夏卡爾目睹朋友被人罵作「骯髒的猶太人」。
他對二次大戰中同胞的遭遇感觸極深,這時的創作轉為描繪戰爭與猶太人所受的迫害,《白色釘刑》便是此階段之代表。
畫家將破碎的人物形象匯集在布面空間內,傳遞的雖仍是超現實主義風格,色彩卻不再濃烈、綺麗,反而流露出黯淡的憂愁。
據夏卡爾愛妻蓓拉描述,夏卡爾刻意在此作中央加上釘在十字架上受苦的基督,她解釋道:
「殘酷至極的時代、受盡欺凌的種族、不公義的戰爭,這種種一切的苦難,讓夏卡爾渴望上帝在場,以肉身的基督形象與眾人一道受苦。」



↑ 夏卡爾為巴黎歌劇院繪製的天頂畫。


(七)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夏卡爾移居美國,開始設計芭蕾舞的佈景和服裝。
1946年,年近60歲的夏卡爾由美國返回法國,後於1964年繪製了《我的一生》。
這張畫融會了夏卡爾在流亡時期的點滴心情,藝術家透過夢幻般的構想,將他一生回憶的若干片段組織在這十二平方米的油畫中,如今巴黎歌劇院穹頂的壁畫即以此畫為依據。
夏卡爾在回憶錄中談及此作時說:
「很多人認為我的畫是詩意的、幻想的,這都不正確。我的繪畫是無比寫實的。我不喜歡『幻想』或『象徵主義』這類的話,在我的內心世界,一切都很現實,恐怕比我們目睹的世界更現實。」
在夏卡爾晚年,有人曾問這位歐洲畫壇巨匠「您一生最大的願望是什麼」,夏卡爾只是指指擺在家中角落裡的早期油畫《橫卧的詩人》(創作於1915年),淡淡地說:
「我最渴望的生活,不過是和蓓拉一起回到故鄉的田野,再聽聽樹林山木的歌聲。」




↑夏卡爾和他的畫室。

2015年1月22日 星期四

妙在似與不似間

齊白石是堂主仰慕的畫家。
其畫作有繼承,有創新,有風格,平易近人。
既易欣賞,也易臨慕。
雖「多產」而百看不厭也。
搜羅了一些白石老人的畫作圖片。
選貼一些,與網友分享。



↑蝦,大抵是白石老人的代表作矣。借山老人,白石別號也。


↑白石畫蝦,靈動活潑,栩栩如生,乃畫壇一絕。


↑白石畫蟹。

白石畫蟹,也是著名的。
有一則傳聞說:
抗日戰爭時期,北平偽警司令、大特務頭子宣鐵吾過生日,硬邀齊白石赴宴作畫。
齊白石來到宴會上, 環顧了一下滿堂賓客,略為思索,鋪紙揮灑。
轉眼之間,一隻水墨螃蟹躍然紙上。
眾人讚不絕口,宣鐵吾喜形於色。
不料,齊白石筆鋒輕輕一揮,在畫上題了一行字:
「橫行到幾時」,後書「鐵吾將軍」 。
 然後,仰頭拂袖而去。




↑齊白石長居北方,卻偏愛嶺南荔枝,所畫的「紅荔」亦不少也。齊白石1864年元旦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府湘潭縣白石鋪杏子塢,故自稱「杏子塢老人」。


↑上圖乃齊白石畫「紅荔」,汪慎生寫蟲。此畫則是汪慎生寫荷,齊白石畫蜻蜓也。


↑齊白石畫荷,寥寥數筆,出塵脫俗。


↑齊白石乃全能畫家,筆下雄雞,形神俱在也。


↑雄雞威猛,雛雞可愛。


↑對蝦。晶瑩剔透,神韻充盈。


↑螳螂捕蟬,加一塊半透明葉子,組成美妙的三角構圖。


↑吳作人為白石老人所作畫像。


↑蜻蜓草蜢,白石最「拿手」。


↑白石91歲畫的「塘虱」。齊白石於1957年9月16日逝世,時為93歲。


欣賞和評價國畫優劣的標準,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歸納了「六法」:
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采、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
齊白石九十歲繪的畫依然氣韻生動,筆力遒健,章法獨具。
換了別人,恐怕早已「文思枯竭」矣。




↑白石90歲畫的蟹。


↑白石90歲畫的蝦仍舊「生蝦咁跳」。



↑齊白石一生賣畫維生,「賣畫買糧」並無誇張也。



↑白石靠賣畫養活全家,明碼實價,冇得講價。



↑白石畫秋菊。



↑蝦蟹圖。



↑1946年(82歲)的齊白石,郎靜山攝影。

苦戀,愛群道

走畢藍塘道,轉入寶雲道。 一路走走拍拍。 看看腕表,已近中午。 全程走完寶雲道,下午便來不及上班了。 於是來個折衷,從寶雲道中央的小徑下山。 走至山腳,發現前面就是熟悉的愛群道。 驚喜的是,一路都是開滿花的苦楝樹。 頭頂是花,腳下也是花。 四野無人,獨享花花世界。 不妨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