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周街行,舊香港(三)

繼續穿越時空,環遊香江。
港島舊照容易認。
因為街道多東西走向。
「地標」也多。
九龍的街道較難認。
大街彌敦道還有跡可尋。
小巷縱橫,招牌五光十色。
則教人眼花撩亂也。



↑山頂,老襯亭,1970年代。


↑中環,郵政總局,1930年代。


↑第三代香港郵政總局,1946年。


↑第三代香港郵政總局,1940年代。


↑第二代郵政總局(1846年—1911年),位於畢打街與皇后大道中交界。


↑第四代香港郵政總局,位於怡和大廈北面,面向維多利亞港。


↑鐘樓,1870年代。


↑鐘樓,1870年代。


↑鐘樓全貌,1870年代。


↑皇后大道,杏花樓,1870年。


↑香港舊式茶居「五層茶樓」,1905年。


↑從山道東望保德街,1920年代。


↑山寨印刷廠,養活不少人,也培養出不少業界人才。


↑印刷廠,成行成市。


↑舊西環,1940年代。


↑香港發生瘟疫期間臨時疫症醫院的女病房,1894年。


↑西營盤海旁,1890年代。


↑九龍電船,大抵便是未有海底隧道之前的海上的士「嘩啦嘩啦」了,1930年代。


↑中環舊天星碼頭,1970年代。


↑中環,皇后大道中,1940年代末。


↑皇后戲院,1958年。


↑從紅磡佛光街望向馬頭圍道所見青洲英泥廠。


↑尖沙咀北京道與亞士厘道交界新舊對照,舊圖攝於1968年。


↑尖沙咀北京道,1960年代。


↑跑馬地近成和道樹仁書院校舍,1970年代。樹仁大學創校校長鍾期榮早前逝世,享年九十四歲。謹以舊照表示敬意。


↑銅鑼灣,利舞台,1980年代。


↑官員乘轎:攝影師希望向西方介紹這種中國常見的交通工具,但礙於早期國人對拍照很抗拒,於是找人扮作官員、隨從和轎夫,在影樓拍攝。


↑影樓拍照:纏足少女露出三寸金蓮,別有懷抱。受傳統禮教影響,一般婦女不會拋頭露面,更遑論到影樓拍照。當時只有妓女才這樣做,好把玉照贈恩客。


↑九龍寨城,1870年。從衙前塱村望向九龍寨城,城牆清晰可見,這是現存九龍城最早的影像。


↑九龍寨城,龍津石橋。昔日清廷官員下船後,即沿此石橋進寨城。


↑灣仔舊貌,1923年,位置為今天灣仔莊士敦道福臨門酒家北面。據統計,1921年居於香港的日本人,三分二住在灣仔。電車旁的食肆,正是「壽司銀松」。


↑皇家海軍飯堂,1907年,灣仔海傍,即現今軒尼詩道南面,舊軍器廠街以東位置。這一帶亦稱杉排,灣仔未填海前,這裡附近即為海軍船塢。


↑遮打道天橋,1970年代。


↑舊大埔墟火車站,1960年代。


↑舊大埔墟火車站,1960年代。


↑舊大埔墟火車站,1930年代。


↑大埔海,遠處為馬鞍山,1980年代。


↑沙田,中文大學,1980年代。


↑屯門,新墟大街,1981年。


↑新界田園。


↑舊屋邨,之一,1960年代。


↑舊屋邨,之二,1980年代。


↑舊屋邨,之三,1970年代。


↑得如茶樓,1970年代。


↑似是香港仔,1970年代。

24 則留言:

  1. 舊照片中的郵政總局 / 1930年跟江啟明畫的郵政總局大樓1977 沒多大分別呢 !!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是香港的第三代郵政總局。
      乃英國文藝復興時期風格建築。
      存在於1911年—1977年。
      僅有66年歷史。

      刪除
    2. 那對三寸金蓮真的好核人 , 上重下輕 !!

      刪除
    3. 那年代的女孩,給折騰得死去活來。

      刪除
  2. 第三代郵政總局建築典雅,內部裝修更顯出大英帝國文化,柚木地板,樓底高,所有門戶都是紅銅把手,擦得明亮,手動銅閘電梯,由電梯司閘員人手操控,所有傢具通是柚木,處長房間設有鐵取暖壁爐,冬天天氣冷時燃點煤塊,好鬼殖民氣氛,拆卸此大樓,絕對係香港嘅重大損失,其實又係英人心胸狹窄表現,唔想留低俾你地也,一間郵政大樓,一個尖沙咀火車站樓,真係寶嚟,香港人冇福咯!細佬好彩,曾在此二樓工作過,幾十年過去,到今還戀戀不捨!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到港島打工時,已跟舊郵局失之交臂矣。
      未見過也好。
      唔使慽慽然也。

      刪除
    2. 第三代郵政總局,曾經在舊電影上見過,覺得真是古典得非常優雅的西式建築,
      可是她已在港島上消失了!無法再睹芳容,真太可惜!
      得知安兄曾在此工作過,真是羨慕之極。

      刪除
  3. 堂主手頭有冇紅旗套裝?有就發咯!請到寒舍一看!

    回覆刪除
    回覆
    1. 安哥厲害。
      紅旗套裝都畀你搵到!
      抵你發也。

      刪除
  4. 1960s舊屋邨----市民生活方式簡單容易滿足和充滿人情味,
    相對現今追求名利,甚麼( 情 )也淡薄了,絕對是今日的香港.

    回覆刪除
    回覆
    1. 村屋年代,守望相助。
      鐵閘不上鎖。
      而今「密密實實」。
      唔知隔籬係邊個。

      刪除
  5. 得如茶樓==勝在老字號,出品一般,最難忘一件事,
    停架車在門口,上去一 樓 通知朋友,一 分鐘左右,
    已經被 吃 牛肉乾 ,多謝$320,超 專業水準.

    回覆刪除
    回覆
    1. 抄牌講效率,士急馬行田。

      刪除
    2. 張相就唔似1970。看路牌、車款、禁區牌、衣著、大厦鋁窗,
      現代版黑白相。

      刪除
  6. 舊照片真精彩!竟然還見到馬鞍山前的大埔海。

    回覆刪除
    回覆
    1. 堂主,早晨!
      今天借助貴blog 的資料圖文,成就了一篇新的網誌~轉載文章:陳寅恪教授。
      此篇實在是依附貴blog「校園,靜悄悄」的驥尾而已。有空請來指教錯漏是荷。

      刪除
    2. 馬鞍媚珠仰青天,彈指又過三十年。
      昔日漁孃今不在,石屎森林現眼前。
      堂主按:大埔海古稱「媚珠池」,盛產珍珠。
      等陣再過來看秋葉大作也。

      刪除
    3. 昔日在沙田近馬料水的海上扒艇, 中途在石壆旁撈獲很多"青口", 回家煮後,打開其中竟有小珍珠! 聽講除了合浦縣, 大埔海亦盛產珍珠。
      當時的採珠女, 徒手潛水採珠, 促進了很大的經濟收益。

      刪除
  7. 舊日的利舞台重現眼前!各種老照片令人”耳目一新” 或者恍如隔世!
    *****
    香江百變在目前 移山填海已變天
    萬丈高樓平地起 營營役役年復年

    觀花看樹又一年 懷舊心情自樂天
    秋水盈盈遙相望 如花少女比天仙

    回覆刪除
    回覆
    1. 百年香江現眼前,昔日騎樓今摩天。
      更新換代何太急,青葱歲月化輕煙。

      刪除
  8. "↑得如茶樓,1970年代。"

    這張不太像1970年代呢

    回覆刪除
  9. 剛剛看到上面照片「↑屯門,新墟大街,1981年。」同春堂,相信是這張照片的位置

    http://www.library.ln.edu.hk/include/images/eresources/heritage/TuenMun038.jpg

    回覆刪除

苦戀,愛群道

走畢藍塘道,轉入寶雲道。 一路走走拍拍。 看看腕表,已近中午。 全程走完寶雲道,下午便來不及上班了。 於是來個折衷,從寶雲道中央的小徑下山。 走至山腳,發現前面就是熟悉的愛群道。 驚喜的是,一路都是開滿花的苦楝樹。 頭頂是花,腳下也是花。 四野無人,獨享花花世界。 不妨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