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開始在灣仔返工,直至2008年,大大話都有25年矣。
上班的地方,在軒尼詩道。
住處則在在軒尼詩道旁的克街。
東西走向的軒尼詩道,是灣仔的主道,東接怡和街,西銜金鐘道。
懷舊,不妨自軒尼詩道開始。
↑1950年代初的灣仔軒尼詩道。
↑軒尼詩道夾莊士敦道東端,1950年代。
↑電車從天樂里駛進軒尼詩道,1940年代。
1920至50年代,電車頭班車出廠(電車廠在今銅鑼灣時代廣場位置),沿堅拿道東,右轉轉入天樂里,再左轉軒尼詩道西行(如上圖所見)至上環街市,再回程向東。東行線回廠車輛,則從堅拿道東轉入,西行線從波斯富街轉入。
↑夾在莊士敦道(左)與灣仔道的「中匯大樓」,1960年代。
↑約十年前拍攝的莊士敦道與菲林明道、灣仔道交界。
↑「中匯大樓」的前身是一座三層高樓房,1950年代。
↑1980年代初,摩理臣山道的一列舊樓。
↑1970至80年代初,摩理臣山道的一列舊樓。右上側西行往灣仔道。
↑今日軒尼詩道集成中心旁籃球場,正是昔日的「香港大酒店」(殯儀館)。
↑軒尼詩道,軍器廠街東望,1975年。
↑1983年,大佛口軒尼詩道警察宿舍,向西望為金鐘、中環。
1841年,滿清與英國簽訂《穿鼻草約》割讓香港之後,同年,英國商人顛地(Lancelot Dent)買下灣仔所有沿海路段,興建碼頭、貨倉,開展貿易。
顛地於沿海興建的碼頭,包括Burn’s pier和Larkin’s pier。
當年的灣仔,還有天主教及新教墳場,後來才遷往跑馬地。
「快活谷」一名,據說由此而來。
↑皇家海軍飯堂,1907年,灣仔海傍,即現今軒尼詩道南面,舊軍器廠街以東位置。這一帶亦稱杉排,灣仔未填海前,這裡附近即為海軍船塢。
↑第一代惠禮斯會(Sailors & Soldiers Home)海陸軍人之家,1910年。位於舊海旁東夾軍器廠街角,於1929年遷到將改道的軒尼詩道延長預留位夾晏頓街角。
↑第一代惠禮斯會(Sailors & Soldiers Home)海陸軍人之家,1910年。
↑1957年灣仔海旁,九層高大樓,是六國飯店。
↑六國飯店位於盧押道與柯布連道之間的告士打道。
↑六國飯店位於海旁告士打道小彎位處,1956年。
↑1950年代的告士打道。
↑1950年代,告士打道往佐敦道小輪碼頭(位於史釗域道北端)。右側可見美國牌子香煙「紅人」廣告。小時愛收藏「煙包紙」,認識「紅番」,蓋由此起。
↑告士打道新舊對照。
↑告士打道海邊「景點」。
↑告士打道海岸線,約形成於1930至1965年間。這是填海後第一幢建成的新樓宇:電訊大廈。
↑1968年的灣仔舊照,可見填海工程尚未完工。
↑1971年,填海工程接近完成,可見海隧出口。海底隧道在1972年通車,電訊大厦在1973年初落成。
↑一張1960代初的灣仔地圖,告士打道南,已是維港。
↑擴建中的告士打道,1967年。
↑告士打道灣仔警署今昔對照。
↑1933年鳥瞰灣仔。右上角便是摩理臣山,其時尚未移平。
↑分域街,1966年。左側「工商日報」招牌後面為「東城戲院」。
↑國民戲院(National Theatre),1955年。國民戲院格調不高,1940年開業,1973年拆卸。
↑國民戲院(位置在駱克道365-371號國家大廈)。電影《梅開二度》,大成影片公司1957出品。改編自粵劇《江湖十八本》第二本《二度梅》及民間故事「杏元和番」。彩色(伊士曼七彩)。
↑國民戲院(駱克道)。電影《為郎頭斷也心甜》,新麗聲影業公司1963出品。彩色(伊士曼七彩)。
↑菲林明道夾譚臣道的東方戲院(右側),左邊是英京酒家。此照片可謂日本攝影師經典之作。
↑「三馬路」寶雲道舊貌,1960代。
上班的地方,在軒尼詩道。
住處則在在軒尼詩道旁的克街。
東西走向的軒尼詩道,是灣仔的主道,東接怡和街,西銜金鐘道。
懷舊,不妨自軒尼詩道開始。
↑1950年代初的灣仔軒尼詩道。
↑軒尼詩道夾莊士敦道東端,1950年代。
↑電車從天樂里駛進軒尼詩道,1940年代。
1920至50年代,電車頭班車出廠(電車廠在今銅鑼灣時代廣場位置),沿堅拿道東,右轉轉入天樂里,再左轉軒尼詩道西行(如上圖所見)至上環街市,再回程向東。東行線回廠車輛,則從堅拿道東轉入,西行線從波斯富街轉入。
↑夾在莊士敦道(左)與灣仔道的「中匯大樓」,1960年代。
↑約十年前拍攝的莊士敦道與菲林明道、灣仔道交界。
↑「中匯大樓」的前身是一座三層高樓房,1950年代。
↑1980年代初,摩理臣山道的一列舊樓。
↑1970至80年代初,摩理臣山道的一列舊樓。右上側西行往灣仔道。
↑今日軒尼詩道集成中心旁籃球場,正是昔日的「香港大酒店」(殯儀館)。
↑軒尼詩道,軍器廠街東望,1975年。
↑1983年,大佛口軒尼詩道警察宿舍,向西望為金鐘、中環。
1841年,滿清與英國簽訂《穿鼻草約》割讓香港之後,同年,英國商人顛地(Lancelot Dent)買下灣仔所有沿海路段,興建碼頭、貨倉,開展貿易。
顛地於沿海興建的碼頭,包括Burn’s pier和Larkin’s pier。
當年的灣仔,還有天主教及新教墳場,後來才遷往跑馬地。
「快活谷」一名,據說由此而來。
↑皇家海軍飯堂,1907年,灣仔海傍,即現今軒尼詩道南面,舊軍器廠街以東位置。這一帶亦稱杉排,灣仔未填海前,這裡附近即為海軍船塢。
↑第一代惠禮斯會(Sailors & Soldiers Home)海陸軍人之家,1910年。位於舊海旁東夾軍器廠街角,於1929年遷到將改道的軒尼詩道延長預留位夾晏頓街角。
↑第一代惠禮斯會(Sailors & Soldiers Home)海陸軍人之家,1910年。
↑1957年灣仔海旁,九層高大樓,是六國飯店。
↑六國飯店位於盧押道與柯布連道之間的告士打道。
↑六國飯店位於海旁告士打道小彎位處,1956年。
↑1950年代的告士打道。
↑1950年代,告士打道往佐敦道小輪碼頭(位於史釗域道北端)。右側可見美國牌子香煙「紅人」廣告。小時愛收藏「煙包紙」,認識「紅番」,蓋由此起。
↑告士打道新舊對照。
↑告士打道海邊「景點」。
↑告士打道海岸線,約形成於1930至1965年間。這是填海後第一幢建成的新樓宇:電訊大廈。
↑1968年的灣仔舊照,可見填海工程尚未完工。
↑1971年,填海工程接近完成,可見海隧出口。海底隧道在1972年通車,電訊大厦在1973年初落成。
↑一張1960代初的灣仔地圖,告士打道南,已是維港。
↑擴建中的告士打道,1967年。
↑告士打道灣仔警署今昔對照。
↑1933年鳥瞰灣仔。右上角便是摩理臣山,其時尚未移平。
↑分域街,1966年。左側「工商日報」招牌後面為「東城戲院」。
↑國民戲院(National Theatre),1955年。國民戲院格調不高,1940年開業,1973年拆卸。
↑國民戲院(位置在駱克道365-371號國家大廈)。電影《梅開二度》,大成影片公司1957出品。改編自粵劇《江湖十八本》第二本《二度梅》及民間故事「杏元和番」。彩色(伊士曼七彩)。
↑國民戲院(駱克道)。電影《為郎頭斷也心甜》,新麗聲影業公司1963出品。彩色(伊士曼七彩)。
↑菲林明道夾譚臣道的東方戲院(右側),左邊是英京酒家。此照片可謂日本攝影師經典之作。
↑「三馬路」寶雲道舊貌,1960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