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2日 星期三

邵氏,影星

挨年近晚,忙到抽筋也。
網誌停了一段日子,唔好意思。
近排最「熱」的話題,是Sir Run Run離世。
不妨拾人牙慧,炒炒冷飯。
也來重溫他的電影。
邵氏旄下的女星。



↑邵逸夫與太太黃美珍和女兒合影。


↑邵逸夫,一個時代的傳奇,而邵氏電影,也永遠的銘刻在香港電影的史冊裡,熠熠生輝。


邵逸夫成立的「邵氏兄弟」公司,於1958年開始,至1978年,邵氏宣布停止生產電影為止,生產超過一千部電影。
在近30年的時間裡,邵氏電影行銷港、台及東南亞。
甚至歐美亦不乏邵氏電影上映。
影響力遍布世界各地,至今不衰。
儘管斯人已去,美人遲暮。
但光與影記錄下的邵氏電影,可稱香港電影業風頭最勁的黃金年代。



↑林黛。為了挖角,邵逸夫當年親訪閨閣敬茶,誠邀林黛加盟邵氏。林小姐果然給邵老闆打動芳心,成為邵氏旗下紅星。


↑《藍與黑》由林黛、關山主演,分上下兩集。

《藍與黑》(陶秦,1966)
《藍與黑》是邵氏於1965年出品的電影,陶秦導演,由林黛、關山主演,分上下兩集(《藍與黑》、《藍與黑續集》),可惜林黛在未能完成影片時就離世。
《藍與黑》的故事根據王藍的同名小說改編,當時投入了大量資金,以和電懋公司拍攝的《太陽、月亮、星星》競爭。
該片獲亞洲影展最佳影片及金馬獎優等劇情片及最佳女配角,林黛還被亞洲影展追授特別紀念獎。
《藍與黑》的主題曲《藍與黑》、插曲《癡癡地等》、《何日君再來》等,至今仍是流行金曲。




↑《藍與黑》女主角林黛未完成影片時就離世,餘下部分由「新林黛」杜蝶客串演出。圖為邵氏重量級女星林黛。

林黛四奪影后
1957年,林黛在民初時裝片《金蓮花》以一人兼飾兩角,於第四屆亞洲影展首奪女主角獎。
1958年憑古裝黃梅調歌唱片《貂蟬》奪第五屆亞洲影展女主角獎。
林黛與前雲南省長龍雲的五公子龍繩勳婚後正式加盟邵氏,再憑《千嬌百媚》及《不了情》四奪亞洲影展女主角獎,蜚聲國際。
同年公映的《白蛇傳》亦打破了香港中外影片賣座紀錄。
1964年7月17日,林黛被丈夫發現在寓所內服食過量安眠藥自殺而死,終年30歲。
當時她尚有兩部電影《寶蓮燈》、《藍與黑》及《藍與黑續集》未及完成。
1966年,林黛未完成的遺作《藍與黑》榮獲第十三屆亞洲影展頒發特別紀念獎。
其代表作有:《江山美人》、《貂蟬》、《不了情》、《千嬌百媚》、《藍與黑》。



↑林黛第一次奪得「亞洲影后」的電影,《金蓮花》。


↑林黛《王昭君》劇照。


↑林黛原名程月如,英文名Linda,藝名「林黛」是其英文名音譯,她曾經創下蟬聯四屆亞洲影后的紀錄,至今無人能破。


↑林黛是香港電影圈裏的大美人,常演悲劇角色,正好反映出她紅顏早逝的悲劇色彩。


↑杜蝶。《藍與黑》女主角林黛未完成影片時就離世,餘下部分由「新林黛」杜蝶客串演出。


↑林黛,燦爛的笑容。


↑樂蒂(奚重儀)結婚,林黛道賀。可惜,兩位佳麗均自殺收場。



↑樂蒂(右)與林黛一家三口。圖中人物,皆在天堂相聚矣。


↑林黛與陳厚《花團錦蔟》劇照。


↑凌波,繼林黛之後又一顆明星。


↑由凌波、樂蒂主演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在港創下賣座紀錄,將黃梅調電影熱潮推至頂峰。


↑拍閩南片出身的小娟,步入邵氏,初名沈雁,後更名為「凌波」,頓有輕靈逍遙之感。凌波反串演山伯,魅力四射,乃令邵氏黃梅調電影興盛至白熱化的大功臣。

《梁山伯與祝英台》(李翰祥,1963)
一部《梁山伯與祝英台》,讓李翰祥成為港台最炙手可熱的大導演,也成就了他在邵氏最大的功勞。
其中,《梁山伯與祝英台》在港創下賣座紀錄,將黃梅調電影熱潮推至頂峰。
在台灣放映時更轟動無比,在當時全票僅十六台幣的情況下,賣了八百多萬台幣,據當時媒體報道,竟有人看了一百多遍。
除了動人的故事情節,優美動聽的黃梅調之外,邵氏版《梁山伯與祝英台》中,李翰祥起用了一名新人,她就是後來邵氏的另一名當家花旦凌波,由她反串演出梁山伯,扮相俊美,深入人心。
當年金馬獎評審也深表肯定,卻囿於她反串男主角,不知該如何給獎,因此決定頒發「最佳演員特別獎」。



↑凌波主演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在港創下賣座紀錄,在台灣放映時也非常轟動,竟有人看了一百多遍。


↑凌波在花車上答謝台灣「粉絲」。


↑贏得「古典美人」稱號的樂蒂。

1958年,樂蒂轉投「邵氏」,獲導演李翰祥賞識。
兩人合作首部作品為《妙手回春》。
1960年樂蒂與李翰祥的第三部作品《兒女英雄傳》同時成為香港及台灣的「年度十大賣座電影」。
其後,她主演的《倩女幽魂》獲選參加法國康城影展,轟動一時。
此片乃第一部參加國際影展的中國彩色電影。
《倩女幽魂》在康城影展中放映時,並艷驚四座,被譽為「最美麗的中國女明星」,奠定一線女星的地位。
同年上映的《畸人艷婦》,再為她帶來了「悲劇聖手」的雅號。



↑樂蒂演《紅樓夢》(1962)。


↑樂蒂演《玉堂春》(1963)。


↑樂蒂版聶小倩獨具古典氣質。


1962年1月31日樂蒂與陳厚結婚,邵氏旗下兩大紅星的婚禮轟動一時。
同年樂蒂為邵氏演出《紅樓夢》,憑其中一段「黛玉葬花」的戲中戲,贏得「古典美人」的稱號。
在拍攝《紅樓夢》期間已懷孕的樂蒂,於9月3日誕下女兒,取名陳如德,小名「明明」。
1963年樂蒂復出,首先接拍由胡金銓首次執導的《玉堂春》。
但拍攝中途,由於「電懋」宣佈開拍《梁山伯與祝英台》,由李麗華與尤敏主演,嚴俊執導。
邵氏急忙安排李翰祥趕拍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打對台。
由凌波演梁山伯,樂蒂演祝英台,只用了短短兩個月便拍完。
《梁山伯》在香港上映票房不俗,在台灣更激起熱潮。
在台北於4月24日首映,上映長達62日直到暑假檔期,票房收入2,000多萬台幣,盡破紀錄,可稱空前。
樂蒂亦憑這部電影榮膺「第二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此片亦於多個影展屢奪殊榮,在「金馬影展」連奪最佳女主角、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音樂、最佳剪接、最佳演員特別獎。
此片被視為是黃梅調電影的經典作品,三十年來重映次數無法估計。
邵氏承勢原班人馬再開拍《七仙女》,樂蒂只拍了三天便託病辭演。
傳聞她不滿公司對凌波厚此薄彼也。
1964年2月1日,樂蒂與邵氏合約期滿,轉投「電懋」(後改稱「國泰」)。
1964年6月,電懋董事長陸運濤及拉攏樂蒂過檔的主任王植波遇空難去世。
電懋如江河日下,樂蒂在電懋共拍9部作品。



↑1962年1月31日樂蒂與陳厚結婚,邵氏旗下兩大紅星的婚禮轟動一時。


↑「古典美人」樂蒂。

1967年3月16日樂蒂因不滿陳厚不忠,單方面申請離婚。
其後更捉姦在床,於6月27日正式離婚,只收取象徵式1元的贍養費,女兒撫養權歸樂蒂。
4月,樂蒂與兄長雷震及袁秋楓夫婦等人在國泰支持下合組「金鷹電影公司」,拍了《風塵客》及《太極門》兩部武俠電影。
1968年12月27日,樂蒂被發現於九龍界限街住所內昏迷,送至醫院已返魂乏術,年僅31歲。
12月30日於九龍殯儀館出殯,下葬於長沙灣天主教墳場。



↑1968年12月27日,樂蒂被發現於九龍界限街住所內昏迷,送至醫院已返魂乏術,年僅31歲。


↑《梁山伯與祝英台》捧紅了凌波,《大醉俠》捧紅了「金燕子」鄭佩佩。


《大醉俠》(胡金銓,1966)
1956年,邵逸夫對氾濫老套的武打片厭煩,決心要拍攝新類型的武打片。
幾經嘗試,胡金銓在1966年拍攝了武俠電影的傳世之作《大醉俠》,奠定了他在影壇的重要地位,在港、台和東南亞掀起了新派武俠片熱潮。
《大醉俠》出品於上世紀60年代,是當時名震香江的邵氏的電影產品。
影片的故事相對以往的劍仙題材來說,還是顯得相當簡單的。
官府女捕快金燕子一心想救出自己被江湖匪徒所抓獲的兄長,隻身闖入匪徒出沒的地方,最後在大醉俠的幫助下率領官兵剷除了為孽人間的武林敗類。
其中沒有武林絕學,沒有拜師苦練,更沒有什麼深仇大恨的東西,劇情循序道來顯得十分的平常。
雖然故事本身比較單薄,但影片整體的特色與品質還是將其推入了華語經典的行列。



↑《大醉俠》在港、台和東南亞掀起了新派武俠片熱潮。


《香江花月夜》(井上梅次,1967)
邵氏電影放眼的並不僅僅是香港,更在南洋、台灣等華人地區,甚至到日本、韓國,引進技術和物色導演。
《香江花月夜》由日本導演井上梅次執導,二十歲的鄭佩佩與何莉莉、不足十八歲的秦萍,三大美女能歌善舞,爭艷鬥芳,再配以三大當紅小生凌雲、陳厚及岳華作對手戲,另有著名艷星金霏,當紅小生張沖,資深老戲骨田豐、蔣光超、歐陽莎菲等,整部電影星光熠熠,陣容超豪華,把香港的歌舞片推向高峰。



↑《香江花月夜》把香港的歌舞片推向高峰。


↑李菁主演的邵氏影片《女巡按》。


↑方盈,原名倪芬凝,1946年生,1962年從影。以主演《七仙女》走紅,其後還主演過《雙鳳奇緣》、《西廂記》、《飛天女郎》、《寒煙翠》等影片。1968年結婚後息影。


↑方盈(右)與凌波。
 

2014年1月5日 星期日

大都市,小鏡頭

新年伊始,謹祝各地網友新年快樂,萬事勝意。
「懷舊香港」繼續懷舊。
所謂「今日新聞,明天歷史」。
下面所載,皆昔日之新聞。
也就是今日的歷史。
大報嚴肅,小報「幽默抵死」。
大城小事,何妨多貼「路邊社」。
輕輕鬆鬆,唔使「臉燶」也。



↑香港著名小報《 響尾蛇 》,1960年初出版,吸引不少讀者。其「暢銷公式」不外乎:艷照+秘聞+江湖+艷情小說+俚俗口語。1961年2月7日出版,出紙兩大張共8頁。


↑應召女郎,1961年已「大行其道」矣。


↑「墨七」係乜?年輕讀者,一頭霧水也。


↑「師爸」係乜?老千王也。


↑點紅點綠,乃《紅綠晚報》之小報作風。報紙內容,離不開花花花世界,紅男綠女。


↑《紅綠晚報》每晚出紙4大版,裡面兩版屬於戲肉,文章和小說香艷風流,加上插畫繪影繪色,飯後細閱,開胃消滯也。


↑《紅綠晚報》小說以《牛精良》最為出名,作者周白蘋。《牛精良》講香港淪陷之後,一個咕喱頭召集眾兄弟打游擊,對付漢奸和日軍,打鬥場面生猛暴戾,讀者睇到眉飛色舞。文字則文白夾雜,唔鹹唔淡,再加埋廣東話搭夠,務求俚俗草根,傳神生猛而帶親切感,這種文體稱之為「三及第」也。


↑香港賽花,城中轟動。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時事畫報》第三期。
《時事畫報》是1905年在廣州創立的畫報。
由潘達微、高劍父、何劍士、陳垣等編撰,多是名師名作。
1908年《時事畫報》遷至香港。
1912年後,《時事畫報》發表的漫畫,已採用現代漫畫的手法。
《時事畫報》不但是中國最早的現代漫畫刊物,而且是中國現代政治漫畫刊物的鼻祖。
「去月廿五日,為香港公園賽花會第一日。春光明媚,士女如雲,萬紫千紅,燦若雲錦,且有樂兵奏樂助興,誠盛事也。下午五句鐘,港督之夫人到園頒賞,得前列者,以何東、何甘棠、蔡立志為最多雲。賽花、賽馬,為港中歲歲舉行之盛會。華人之往觀者,人曰樂,己亦曰樂。嗟夫!吾不知其更別有感情否也。」
這是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時事畫報》第三期上一段關於「香港賽花」的描繪。



↑紅線女、馬師曾「把家還」,1955年12月15日,大公報。


↑愛國歌姬「花影恨」自殺。花影恨(1917年11月24日—1939年11月21日),原名朱秀珍,乳名阿妹,籍貫江蘇省蘇州市;香港島石塘嘴妓院裡的粵曲歌伶。1939年11月20日(農曆十月初十日,22歲生日)晚上,吞食鴉片煙膏自殺,死前留下遺書,稱自殺並非為情,亦非為錢。遺書的最後一句為:「生無可戀甘為鬼,花影恨絕筆。」哀艷動人。


↑戰罪法庭四審野間。


↑明星扶貧,此調不彈久矣。1961年1月17日,真欄日報。


↑1963年發生大逃亡潮,大量難民湧港,軍警即捕即解,有難民在警車行駛時奮身跳下。照片甚為精彩也。星島日晚報看得多,周報則較罕有。


↑葉問徒弟陳非寫「一代宗師」之死。刋於1972年12月14日《真報》。


↑啟德新廈落成。


↑飛機跌落坑渠,1955年。


↑「吸血鬼」遇難,有驚無險,1955年。


↑啟德空難,南華早報。


↑ 泰航墮海。


↑早年影相,頭頂天窗,背靠「丫頸」,1959年。


↑丐幫擺宴,豪氣驚人。


↑垃圾處理,60年代已是「老」問題。


↑《麗的呼聲週刊》,每本三毫。「麗的呼聲」係香港首家有綫廣播電台,1952年出版官方周刊,銷路甚佳,後來還出版《麗的呼聲日報》。


↑1953年的《麗的呼聲日報》。


↑ 鍾大哥講得又寫得。


↑「李我」也在麗的講「天空小說」講到家傳戶䁱,尤其《蕭月白》,叫人聽得如醉如痴。其「天空小說」後來改編為電影及粵劇,亦寫成小說岀版,改名《慾燄》。


↑舊時報章和雜誌有「讀者徵友」專欄,半世紀前,這個「孟君姐姐」主持,成為全港青年男女之偶像,來信結集成書,一紙風行。


↑少年秋官,青春無敵。十年八年後,榮升為電視及廣東流行歌界大紅人,他的《楚留香》劇集兼主題曲瘋靡台灣,至今彼邦之殯葬禮儀必播 :「千山我獨行,不必相送……」


↑六十年代末,香港興起台灣國語流行曲熱潮,市面出現大量歌廳,台灣歌星紛紛來港掘金,連帶出版界都要大搞歌星雜誌,此封面人物就是青山,當年迷盡不少女粉絲也。

苦戀,愛群道

走畢藍塘道,轉入寶雲道。 一路走走拍拍。 看看腕表,已近中午。 全程走完寶雲道,下午便來不及上班了。 於是來個折衷,從寶雲道中央的小徑下山。 走至山腳,發現前面就是熟悉的愛群道。 驚喜的是,一路都是開滿花的苦楝樹。 頭頂是花,腳下也是花。 四野無人,獨享花花世界。 不妨當一下「...